法學院 報道
9月29日下午,法學院(紀檢監察學院)在教學法庭舉辦“中國‘檢察公益訴訟’概念史考察”專題講座。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史研究中心研究員、《法學》編輯部責任編輯王海軍應邀主講,安徽省天長市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、檢察長王超擔任與談人。法學院院長王艷麗教授及百余名師生到場,講座由梁鴻飛副教授主持。
王海軍研究員回顧了檢察公益訴訟的歷史脈絡,并介紹,新中國成立后,《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》確立最高人民檢察署一般監督職權,為制度發展奠基。此后,從1931年革命根據地探索,到1954年憲法確立監督權,再到1979年《人民檢察院組織法》細化職權并賦予支持起訴權,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功能不斷完善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“檢察公益訴訟”,2017年相關制度正式入法,標志著檢察公益訴權確立。
在展望未來時,王海軍研究員強調,個人信息保護、反壟斷以及無障礙環境等新興領域都應納入關注重點。他指出,預防性訴訟正成為重要趨勢,檢察機關通過主動介入潛在損害案件,能夠從源頭預防風險、避免事后救濟困境。同時,他呼吁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深度融合,為檢察公益訴訟制度的完善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。
與談人王超檢察長結合實務,分享了基層檢察院辦理公益訴訟案件的經驗與挑戰。講座現場氣氛熱烈,師生積極提問,交流深入。
本次講座既梳理了檢察公益訴訟的歷史發展,也為未來制度建設提供了學理與實務啟示,對推動法學理論與司法實踐融合具有積極作用。本次講座系“紀檢監察大講堂”“文濟天下·法學一級學科學術講座”系列活動之一,由江蘇省法學會黨內法規研究中心、法學院(紀檢監察學院)、法學院教工第一、第二黨支部聯合主辦。